

“ 三月沐风,空山凝云”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然而,重庆风貌建筑的美,体现了巴文化的独有特色和古朴风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重庆的风貌建筑。
重庆作为一座山城,地形特殊, 无法像平原城市一样统一规划,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山水相依的地形特征造就了建筑的与众不同。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山坡依次建造。虽然看似不够规矩,但也很美。做到依山傍水,富有层次感,加上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通过不断的演化并随历史的变迁所沉淀下来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与区域内的民众有着天然而深刻的情感联系,是巴人所喜闻见乐的,他作为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在建筑上应该得到延续和发扬。
01
洪崖洞
2002年,是重庆成为直辖市的第5年。车站替代了码头,高楼大厦取代了吊脚楼。老建筑唯一的遗珠,是2300年前的洪崖洞。洪崖洞原名“洪崖门”,重庆自古有就十七门,是古代军事要塞。洪崖洞是“十七门”中的闭门,此时已经破败不堪。为了保护文化遗产,重建了洪崖洞。
洪崖洞开建在79米的悬崖上,11层吊脚楼拨地而起。建成后的洪崖洞,以吊脚楼风貌为主体,通过分层筑台、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整合餐饮、酒店、购物等业态,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成为最具层次的城市景区商业中心。
洪崖洞建筑群主要是根据巴渝传统建筑和民俗风貌建筑风格而建成。不仅复原了巴渝古都风貌,还欢快淋漓地演绎出了古重庆最具特色的吊脚楼、古牌坊、木垂花、悬挑梁、雕刻楼廊、半山街市和青石板路等山地民居的历代沉积下来的大智大慧。依山就势,沿江而建,形成了中国唯一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
将传统建筑与现代街景结合,美轮美奂,让人仿佛误入了动漫一样的绚丽世界。
这个立体空中步行街一共有11层,一楼出门是马路,十一楼门前依旧车水马龙。每一层楼都有许多个通道,并且通道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就像一个迷宫,在里面闲逛就像是一场探险。因此洪崖洞也被调侃为“建在悬崖上的11层迷宫”。这样独特的布局形式,正是重庆建筑8D魔幻特色的展现。有人戏称:“重庆本来没多少人,来了之后走不出去了,人就多起来了!”但就是这样的城市兼具市井的烟火和时尚的风潮深深吸引着许多人千里奔赴。
02
弹子石老街
在重庆主城区,藏着这么一个老街。不仅能够看到一线的江景,更主要的是,还有许多精致的古建筑在此,也是重庆人的情怀江湖,这里便是弹子石老街。
1890年3月,重庆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重庆开埠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这条老街一直商贾云集,每天人山人海,繁荣与磁器口不相上下。
2018年,重建后的弹子石老街正式对外开放,从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历史文化及城市记忆的基础上,对弹子石老街进行改造与更,也可以提升历史老街的人气,使得历史老街片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现在的弹子石老街以巴渝风貌建筑和民国时期开埠建筑形态为主,既有老重庆的街、巷、院、坝风格,又有国际范儿,可以感受到重庆百年的开埠文化。
在弹子石老街,有许多重庆以前的土豪留下来的宅院。尤其是王家大院,别具一格的戏院照映出了当年重庆的华光印记,即便现在走在纵横交错的宅院,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曾经的繁荣风景。
沿袭弹子石原老街肌理,保护区用地面积不变,新的设计赋予古老风貌新的内涵,令旧时南岸的弹子石老街成为重庆一条富有人文气质和怀旧情怀的老街,重现古时老街的繁荣面貌。
03
洪崖洞
作为重庆土著,一说到十八梯,脑海里最先蹦出来的是“上半城,下半城,上上下下走死人”这样望不到头的绵延石阶。八百年来,十八梯的石阶承载了无数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多少人生百态。
十八梯的来历: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作为独特的山城文化符号,2016年开始重建十八梯,2021年国庆节期间正式开放。
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是重庆渝中上下半城的重要通廊。这条老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峭弯曲,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
改造后的十八梯,仍然延续了原有的“七街六巷”街巷格局,老街的堡坎、陡坡等都在原位置、原高度、原尺度。“七街六巷”分别为十八梯主街、厚慈街、凤凰台街、响水桥街、守备街、下回水沟街、花子街;六大巷子分别为大巷子、翟家沟、轿辅巷、永兴巷、善果巷以及月台坝。
十八梯充分尊重重庆近千年的城市历史,将流行文化、餐饮、娱乐、便利服务创造性融合于传统风貌街区环境之中,以哲学经验、美学潮流、味觉盛宴、时尚娱乐的立体化服务,为世界还原一种属于重庆的生活方式。
老街复原了当时古朴典雅的吊脚楼,无数老重庆人的童年在这里,无数柴米油盐的日子也在这里,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一辈辈老重庆人的欢喜和期盼。
如今,十八梯作为重庆城市文化名片,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04
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
去年,磁器口重新翻修,在老街的背后,打造了一条磁器口后街。这里既保留了古镇的千年文化奇趣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城市创新风潮。它区别于拥挤喧闹的老街,这里更显悠闲文艺的优美。不仅新增古镇霓虹、后街公园、重庆名堂、幸福街、磁悦里和运瓷古道等6个主题街区,还有各种美食和文艺小店。
吊脚楼广场,将以巴渝地区独有的人文建筑为蓝本,不仅与本地居民达成共情,也能让外来客人更好的体验到当地特色文化。
磁器口后街秉承古镇“三山两溪汇一江”的自然格局,保留了重庆特色堡坎、梯道、树木等环境要素,并打造了一系列台院、吊脚楼、小缆车、檐廊街等极富山城特色的建筑空间。
“承古融今”是磁器口后街对外诉说的城市文化,以还原古建筑的施工技艺对项目内大量历史文物建筑进行维护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承载着重庆几代人的记忆。
在重庆,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街道和建筑,如:白象街、湖广会馆等等,那些都是老山城的历史底片,是无论如何,都抹不去的烙印。
高楼大厦逐渐占领了这座城,这座城越来越新,繁华的都市下面也藏着重庆的历史,角落中隐藏着的古建筑。如今漫步其中,让我们有种穿越在现在和过去之间。能够感受到每一座建筑的历史沧桑,仿佛卷入了一场与时空的对话。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心中的重庆,彼此之间看上去并没有联系。 它们镶嵌在那个灵动的山城里沉默。终有人把这些碎片的隐秘的重庆联系起来,才猛然发现这才是活着的重庆。它们定义了我们所见的那个充满未来的魔幻大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