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CULTURE 文化风采
一勺代水,江湖万顷
2015-01-03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水”

作者:景观所 关浩博

  一、前言
  中国的名园很少是没有水的,正如中国人很少有不爱水的。我觉得一个人爱山是种情操,爱水则是一种天性。中国人是崇尚水的,出于对未知的敬畏,也是出于对已知的感悟。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寄情山水,水都是人们各种各样情感的寄托。水是无形的,它既可以成汪洋,也可以成细流;它既可以奔流,也可以安静;它既可湿人衣,也可濯人足。水可以幻化成人们想要的样子,或者说人们的情感总可以找到对应的水的情态,所以水成了天然的容器,装满了人们的喜悦或是悲凉、感慨抑或感伤。
  正是因为趋近水是人的本能,亲近水是人的追求,所以“水”理所应当的成为中国园林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和载体。一般水都是与山一起成为园林的主体,或大或小的水面都会通过中国人的智慧做出绵延不绝、江湖万顷的景观效果。说到江湖,其实中国有着极其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中国园林中海并不是主题,倒是内陆的河湖成为了园林中比较崇尚的类型,而海岛型园林则在日本园林中得到了比较成功的体现。究其根源,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的人种起源和文化渊源的关系。黄河、长江是中华民俗的母亲河,而两河尤其是长江流域湖泊遍布,中国先行发展起来的城市都是在两河流域,所以对河湖喜爱偏多,而对更远方向的海洋知之甚少,甚至还处于神话阶段。中国的园林体系一脉相承、联系发展的,所以最初的江湖印象就为后来的“园中有湖”奠定了园林基调吧。
  从古至今,文化发达地区、园林荟萃地区与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就分布而言是大体重合的。也就是说良好的山水关系、自然环境为人们的发展提供的空间和背景,所以园林有景、有文化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人有浪漫情怀,有隐逸思想,所以园林成为他们山水情节和隐逸情节的寄托。而中国能够有能力修剪园林的不是附庸风雅的权贵就是学识渊博的文人士大夫,大多都是有才学之人,所以中国的园林不同于西方的园林,西方的园林是建筑师主持修建的,园林只是附属,而中国的园林则是由士人名流主持修建的,园林自然充满了士人文化的味道。园林中的山水作为自然山水的凝练和再造,则必然的体现了诗画的要旨。所以中国园林的山水是凝练的山水,源于自然而精巧于自然,这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筑山和理水的技法。
  综合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来源于人们物质上的生活需要,也来源于精神上的情感寄托。而在具体理水手法方面,又通过巧妙布局,与其他园林要素形成因借关系。这些可以说是中国水的几个显著特点。

一 水面作为园林中的主体景观.jpg


  二、生活需要
  园林中用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引渭水为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可以说水是人们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人们亲近水也是出于生活的本能。在远古时期,修筑水池会有生活方面的考虑,而近代“水”更多的是以景观的身份出现。但是园林造景中水系的利用确实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用水质量,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的修建不紧在塞北创造出了动人的江南景观,也彻底的改变了北京城里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难。

  三、情感寄托
  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诗、画赞美水。流动活泼是水的表现特征,而平静的水是很柔美的,人们常用柔情似水来形容温柔的感情。水给人亲切感,它的流动使其了充满活力。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通常应用山水树石、亭榭桥廊等巧妙的组成优美的园林空间,将我国的名山大川、湖泊溪流、海港龙潭等自然奇景浓缩于园林设计之中,形成山青水秀、泉甘鱼跃、林茂花好、四季有景的“山水园”格调,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中国古代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参与下经营的,这使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情色彩,蕴藏着极深的文化意境,它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韩诗外传》中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此智者所以乐水也。”文中认为水有智慧,通晓礼义,有勇敢的气概,了解自己的命运所在,具备高尚的品德。水的这些品格,正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量高致的心理特征。
  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娱乐活动。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乐中,极尽音乐之能事,阐述自然山水之美。《画鉴》中也有“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之说,强调了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
  不仅如此,古人对水的哲理性还有很深的认识,如“滴水穿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文字,都阐明了古人对水性格的理性认知。据文献记载,古代有一种名为欹器的盛水器皿,当往其中注水时,器皿逐步水平,待水满又将水倾斜倒出。由于它的倾斜好似弯躬行礼,而水满则倾覆,故以之寓意“满招损,谦受益”。这种哲理性的理水技艺,反映了古人对水的深刻理解。
  中国诗歌崇尚自然美,形成以“自然”为宗的诗歌美学,其中不乏描述自然水景的名篇佳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等等。许多园林以再现诗意中的自然水景为主题,诗情画意的理水手法,赋予了水更深的文化内涵。

三 小飞虹的情景交融.jpg


  四、形态布局
  自然中的水有静水和动水之分,静态的水,面平如镜,清风掠过水面,碧波粼粼,给人以宁静之感。皓月当空时,月印潭心,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夜景。还有波澜不惊、锦鳞游泳的各类湖泊,与树林、石桥、建筑、山石、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又有幽静、深邃的峡谷深潭,使人联想起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动态的水,往往给人以活泼、奋发、奔放、洒脱、豪迈的感觉。一如山涧小溪,溪浅而阔,清泉沿滩泛漫而下,赤足戏水,逆流而上,有轻松、愉快、柔和之感;二如水从两山或峡谷之间穿过形成的涧流,由于水受两山约束,水流湍急,左避右撞,形成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的景观,给人以紧迫、负重之感;三如水流从高山悬崖处急速直下,犹如布帛悬挂空中,形成瀑布,有的高大好似天上落下的银河,有的宽广宛如一面洁白如练的水墙,瀑底急流飞溅,涛声震天,使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因此,水景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可谓多姿多样:
  1.湖
  园林理水,常与筑山相联系,故堆山与挖池一般同步设计。关于自然水池造型,自古有“心”字形之说,即池之两端形状狭隘,中部膨大,整个池型弯如“心”字,致使人莫辨其源。若能与山体紧密配合,青山峰回路转,水池萦回环抱,则能使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有些大型风景胜境,像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虽得幸于天然之水,却亦是如此。
  2.溪、涧、流泉、飞瀑、水帘、深潭的独立运用或相互组合
  在园林设计上,巧妙的运用山体,建造岗、峦、洞、壑,以大自然中的自然山水景观为蓝本,采取置石、筑山、叠景等手法,将从山上流下的清泉建成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建成浪花飞溅的涧流,如苏州的虎跑泉。
  3.喷泉喷泉
  又名喷水,是利用泉水向外喷射而供观赏的重要水景,常与水池、雕塑同时设计,起装饰和点缀园景的作用。设置喷泉的地点,宜在人流集中处。一般把它安置在主轴线或透视线上,如建筑物前方,广场中间,花坛组群等园林艺术的构图中心。这只有在几个古典的皇家园林中可以见到。
  4.壁泉
  壁泉一般设置于建筑物或墙垣的壁面,有时设置于水池驳岸或挡土墙。壁泉由墙壁、喷水口、承水盘和贮水池等几部分组成。墙壁一般为平面墙,也可内凹做成壁龛形状。喷水口多用大理石或金属材料雕成龙头、狮子等动物形象,泉水由动物口中吐出喷到承水盘中然后由水盘溢入贮水池内。墙垣上装置壁泉,可破除墙面平谈单调的气氛,因此它具备装饰墙面的功能。另外,在造园构图上常把壁泉设置在透视线、轴线或一条园路的端点,故又具备刹住轴线冲力和引导游人前进的功能。
  5、跌水
  有规则跌水和自然跌水之分。所谓规则式,就是台阶边缘为直线或曲线且相互平行,高度错落有致而使得跌水规则有序。而自然跌水则不必一定要平行整齐,比如泉水从山体自上而下三叠而落,连成一体。
园林中水体的运用师法自然而又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的尺度不同营造不同情致的水体景观。以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和网师园为例,拙政园起初是模拟太湖芦汀山岛的佳绝风光,全园以水为中心设景布点,种种太湖风情溢于园中。网师园水体处理则是另一种手法。殿春簃是网师园的“园中园”,精巧、恬静、幽静,造园家采取以虚带实手法,只在院一角堆山,山上建亭,亭旁置泉,泉下设一小潭,清清泉水终年不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获得声、形、色、影俱全的艺术效果。

四 网师园的安静水面.jpg


  五、水体造景
  水之所能够在造园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人们的偏爱和多样的形态,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使其拥有巨大的造景价值。院落中的主景就往往是假山、建筑、植物在水的周围与水搭配而成的。水的特性使其成为造景良好的载体和借景绝佳的工具。
  1、水型美
  “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例如南京瞻园内南端的水面曲折多变,一侧设大体量水榭;中部水面开阔宁静,有亭台点缀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与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三个水域以狭长的溪水相连,池岸形态丰富,有贴水石矶、亭台水榭、亲水草坡、陡崖堑路及夹涧石谷等多种变化。同时,在水面转折处设汀步及小桥,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

 五-1 瞻园曲折多变的水面.jpg


  2、动静美
  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观。还有的利用容器蓄水,放于高处,形成人工瀑布与叠水,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3、水声美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国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古代园林水景中,不乏利用水声成景的例子,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圆明园的夹镜鸣琴、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等。还有借助听觉变化,赋予建筑以诗的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听雨轩则取意于“雨打芭蕉”,点明了水声之美,充分发挥了水综合视听的功能。
 

五-3 拙政园的雨打荷声.jpg

  4、映射美
  画坛中有“画水不画水”之说,意即画水应靠周围景物的倒影为其增色。同样,古代造园家擅长运用水的倒影效果将天空云霞、树木、亭台、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园变得宽广而深远。园林利用水映射成景的手法多样,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映射出风的存在打破原有水面的宁静;“赤鱼戏水”、“碧波荡漾”映射出环境色和池中色;”波光粼粼”映射出光的存在;“潺潺流水”映射出地形的起伏;而“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所描述的冰雪场景,则映射出季节的变化。
  可以说水的这四种特质使其不仅成为重要的景观元素,更是整个大的格局的添加剂和粘合剂。尤其是水声会添加情趣,而倒影则会造成景观间的因借关系,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加有整体性,甚至会拓宽本园的范围,将外面的景物也纳入视线,使景观更加生动。如拙政园倒影楼可以看到的长廊倒影,就将实体的游廊变得虚化了,增加了景观的乐趣。还有静明园的五个湖泊、颐和园的昆明湖等大的水面,都把山上的建筑、植物和天上白云、飞鸟等景观在水中融为一体,十分生动。

五-4昆明湖倒映水光天色.jpg


  六、结语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中有山水,才会清新致雅。而且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建构实体,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起着符号的作用。人们由园林中的“水”可以联想到无限  的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亲近,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目的。
  传统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各类水的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各类水的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水情的动静,水面的聚分,在于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运用这些手法来构成风景面貌,做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这种理水的原则,对现代水景的设计,仍然具有其借鉴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计成.园冶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李早.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中国园林建设网
 

BEIJING CCI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TD.CHONGQING BANCH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