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瑜、谭人源
通过对成都市浣花溪公园的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当今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观念也在悄然发生转变,这要求设计者对于空间的感知要更为敏感,并探寻一种新的符合现代人需求的空间形式。调查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精神需要是不同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个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设计。在对浣花溪公园中使用者的精神需要层次的权重划分上,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环境的精神需要的评价因素排序,从前到后分别为:舒适性需要、交往需要、审美需要、成长需要。经过专家评分与大众评分相结合,得到人们对评价因子重视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空气清新度、气候舒适度、公共空间、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艺娱乐、科普教育、历史学习、半公共空间、空间形式、景观艺术、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音效愉悦度、科学考察。对人们的精神需要层次进行权重划分,有利于从人性化的角度了解公共空间中使用者的环境需求,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公园;精神需要;积极空间
1前言
本文之所以从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探寻积极空间的形成,是因为人的需要与人的行为动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动机由诱因引起,诱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指人的需要,外因为外部环境的刺激。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勒温认为,需要是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活动[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2. 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基于使用者的基本需要对空间环境的研究较为透彻,心理学家们对于人的解读帮助设计者朝人性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行为理论开始冲击设计成规。其中,以马斯洛(1954年)为代表,他从人的个体角度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使人们能够清晰明了地解读人的需要,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将人类的基本需要开始编入设计程序,使设计时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1969年)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根据霍尔的研究,人类有两类知觉器官: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和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和肌肉。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即密切和热烈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场合尺度的感受,这对于营造温馨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具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在唤醒理论的探索方面,雷切尔•卡普兰和斯蒂芬•卡普兰(R.Kaplan & S.Kaplan,1975年)对偏爱环境的研究中指出,环境刺激的复杂性、神秘性、识别性、连贯性[2] 达到某种平衡,才能使环境的使用者既维持探索的兴趣,又不失对环境的控制感,这样的环境是最受人们偏爱的。这对于营造环境刺激,激发体验者的情感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注公园中的使用者有什么样需要,阿尔伯特•J•在他的著作《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1981年)中以阐述得十分清楚。拉特利奇主要提出了——“人看人”是人的天性——这一思想,即呼吁大家关注人们的行为和需要。从公园中使用者的行为进行观察,继而预知使用者的行为倾向,这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空间资源浪费,同时提出了“So What”[3]试验法,以一种警示的态度提醒设计者弄清哪些东西是场地中所需要的。
近年来,许多政府部门和专业的机构逐步组织人员进行使用状况评价,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空间建成后的使用状况,不再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表象和建造的速度。库珀•马库斯在《人性场所》(1998年)中介绍了两种评价的层次和类型,即基于人们需要的设计评价和使用状况评价(POE)。这将人们的视线开始导入对公众的关注,使设计更贴近人性化。
2. 2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质量的关注和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后,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借鉴其先进的研究方法,探寻适合于中国现状的景观发展的之路。
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研究方面,周进,黄建中等[4]从人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他们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囊括为城市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心理环境、场所意义、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综合质量,并从公共空间的属性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集中体现为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所有要素在支持活动、形象认知、运行保障三个层面的综合质量,这三个方面也是形成该体系的重要评价内容。通过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探讨,从而得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包含定量与定性指标,从实际需要出发,较能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在空间特征的研究方面,我国大多学者较多地从空间的吸引力方面进行着手研究。王紫雯,明焱等[5]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从中分析与探讨人们喜欢聚集、滞留的空间场所特征,研究市民对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与精神需求。提出中国风水理论和日本的景观哲学理论对未来人居环境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住区、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等城市休闲空间。在王紫雯教授后来的研究又提出景观特征量化指标“形状指数”、“熵”值[6]是决定场所空间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信息熵的转换,得到“价值观的熵”,为人们今后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然而这部分研究主要侧重在场所文脉与视觉可识别性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场所中的空间构成要素和公众心理需求对场所的影响。
近年来,将公共空间中定性内容定量化的方法开始利用得较多。徐欢,朴永吉等[7]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对所调查综合性公园的游客属性、地域特色体现状况做出初步分析,确定这些构成要素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对构成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列,依次为:植物、历史传说、园林建筑、雕塑、铺装、水体、地方材料。该研究为公共空间环境的构成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其对物质环境的解构主要是客观构成要素,几乎没有考虑人作为环境使用者和感受者,人同样也是一个存在的构成要素,在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对于积极空间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未曾更深层次的去挖掘景观积极空间的内涵,一个有活力的空间是如何形成的,这将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3浣花溪公园需求重要值分析
3.1 层次结构模型
各国心理学家对人类精神需要的分类,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对交往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成长需要、获得需要拥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因此,作者根据与景观空间相关联的需要进行筛选,同时将人们在空间中可以体验到的物质因素同精神需要结合,以互补原理与和而不同为基础[8],得出了以下四个分类:交往需要、审美需要、成长需要、获得需要。这四类需要中,有相互联系和渗透之处,难免出现互补或冲突现象,因为一种需要不可能能完全独立存在,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然,有时会有两种需要相互转化的现象存在,但因侧重点不同,故可以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比较分析。
浣花溪公园为城市综合性公园,自身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延续了杜甫草堂的人文历史特色,因此基于人们精神需要的评价因子的选取,综合了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本论文次级评价分为3级,包括4项评价因素和15项评价因子。
表3-1浣花溪公园内综合需要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2 分析导则
专家评分 专家组由20人组成。包括在校的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硕士研究生,其研究领域横跨生态学、园林艺术学、景观设计学、植物学、园林工程学等,从而保证了在评分过程中较全面及科学的评价质量。
使用者评分 使用者以公园中随机抽查的游客为主。调查的使用者包括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和儿童,基本能较为普遍地反映使用者的需求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每一个因子的最高评分为10分。
专家问卷发放和回收后,数据的统计采用针对AHP法使用的yaahp0.5.2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保证所得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3 权重分析与分解
专家评分所采集的数据统计,使用软件yaahp0.5.2版本进行统计分析,将每一位专家的权重赋值导入软件,采用1~9的标度,当判断矩阵不一致时,软件自动调整后计算获取权重值。
表3-2 权重值的划分
Table. 3-7 The division of weights
在评价体系中,A层为综合评价的目标层,B层总权重值为1,在对浣花溪公园的精神需要层次的权重划分上,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环境的精神需要的排序依次,从前到后分别为(如图3-1):舒适性需要(0.3258)、交往需要(0.3032)、审美需要(0.2004)、成长需要(0.1706)。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公园内的进行活动时,应更加重视外界环境对人体所带来的影响好坏,身体的舒适感会带来精神的愉悦性。其次,交往的需要也很强烈,因此在进行公园的规划设计时,应更加注重开辟空间供人们进行交往及活动。审美需要和成长需要所占的权重较弱,也反映出目前人们对于这个两个领域的关注度相当较低。
3.4 综合评分结果
将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引入,有利于将权重与使用者评分结合起来,如此既了解了公园中使用者的需求,又保证了评分过程中的科学与客观性。
(公式)
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得分。E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值,Qi指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指第i个评价因子的平均评分值,n指评价因子的数目。
经过专家评分与大众评分相结合,得出了表3-2中的结果。人们对评价因子重视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空气清新度、气候舒适度、公共空间、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艺娱乐、科普教育、历史学习、半公共空间、空间形式、景观艺术、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音效愉悦度、科学考察。
在交往需要中,综合得分最高的为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得分最低。由此可以说明在现今社会这个开放的文化趋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更加包容和开放。同时也体现了在狭窄拥挤的城市中,人们渴望更加开阔的场地和更为丰富的生活。私密空间得分相对较低,从它得分的情况可以看出,现在的城市综合公园,越来越倾向于开放式的公园,人们对其要求更多能够开放和活动场所,对空间的承载力有更多的要求。
在审美需要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因子为自然风光,是公园内使用者认为最重要的审美因子。其次,与自然风光得分差距较小的为风土人情,而对于空间形式和景观艺术的关注都较为均衡。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和渴望就是一种天性,人们的审美水平在日益提高,当自然与人工完美地融糅在一起时,才能提高美的层次。
在成长需要中,科普教育与文艺娱乐的权重持平,而科学考察关注度较低,从侧面反映出公园最主要的活动仍然是娱乐休闲类。公园内使用者对历史学习的关注度也非常高,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渴望在公园内“玩有所获”。
在舒适性需要中,综合评分最高,空气清新度和气候舒适度是人们在公园诸多考察要素中最为关注和重视的,而音效愉悦度得分较低,体现出人们对于嗅觉和肤觉的感受大大超过了听觉感受。建议在从事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人体对环境的舒适性感受列为重要的考虑范畴之中,着重打造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4 结语
人是物质环境的体验者,对景观的喜好与评价会根据不同的年龄、背景、职业、爱好、当时的情绪等,产生不同程度的主观意识。随着城市的开发性越来越大,人们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背负着个性的标签,使用者不再被动地接受设计者们强加给他们的事物。这种参与意识的增强,将会促使规划设计工作迈向更多元化的未来发展。公共空间中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必须将人的因素纳入设计的首要考虑之中。基于人的精神需要探寻景观积极空间的形成,不能大谈所有的人类的基本需要,应把注意力放在更为单纯的使用者的需要上面。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人们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需要,才能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活动“对症下药”,刺激外部环境,使人们的某些倾向性行为得以实现,从而引导人们在空间中发生活动,使土地的利用价值得以最大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凯敏.躯体觉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以武汉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研究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 罗玲玲,任巧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国际进展与理论突破的方法论分析[J].建筑学报,2009(07)
[3] [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 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建筑师,2003(03)
[5] 王紫雯,明焱.城市休闲人群户外滞留空间的景观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版),2005,39(01)
[6] 王紫雯,吴赛男,李琼.城市休闲场所的空间魅力与景观特征的量化研究[J].建筑学报,2010,(S1):22-27
[7] 曾小穗,创造积极的外部空间环境[J].规划师,2006,22(10):41-42
[8] 叶浩生.当代心理学的分裂与学科的多元化整合[J].社会科学,2011,(07):130-137
[9] [美]Abraham .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M].New York: Harper&Row,1954
[10] [美]Edward.T. Hall. The Hidden Dimension[M].New York:Doubleday,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