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建筑一所 白帆
地形是场地的形态基础,场地的坡度、地势情况是场地形态的基本特征,地形对于建筑设计制约作用的强弱与它自身变化的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当地势较平坦时设计的自由度较大,从布局到各项元素的具体处理方式都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随着地形变化幅度较大,影响会逐渐增强。当场地坡度较大、各部分起伏变化多、地势变化较复杂时,地形对建筑设计的制约十分明显。场地分区、建筑物定位、场地内交通组织方式、广场及停车等室外构筑设施的布局、工程管线走向、各处标高确定、地面排水组织等都与地形特征有直接关系。
“纳溪•未来城”位于泸州市纳溪区一处台地上,此处视野开阔,台地之上树林葱郁,生机盎然。虽然开发用地离主城区很近,但毕竟不在传统街区内,新区的规划已经使得用地形成了四周道路低,内部整体抬高20米以上的蛋糕状。这种苛刻的建筑条件正好提供了一个建设相对独立的社区以及争取良好景观的机会。
难点很清晰,在于解决场地内外的联系,开口位置的选择必然尤为重要。周边道路中有两条路幅50米的道路,一条已经形成,为通往主城的交通要道;另一条正在动工。考虑到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后期建筑的销售与交付,完善的入口景观形象以及固定的内外联系位置,把主入口选择在已形成的主干道蓝安大道上,正对场地中央。
沿街的商铺,贴着地形修建,既能解决高差又起到遮蔽挡墙的作用,美观而大方。商业价值随着层数逐渐递减的原因,三层的商铺无法预知的销售量,索性把三层设计为车库,既解决销售问题,而且使得车库不为纯粹的地下室,可以自然通风、采光。沿街虽然靠商铺解决高差的影响,但毕竟无法完全消化,未消化的部分,靠斜坡绿化、斜坡景观的处理,完成之后沿街面从下到上会有道路、斜坡、商业以及场地内的建筑四个层次,视觉效果更加立体。
因为商业与城市道路有高差,所以为商业设计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室外临时停车就尤为重要。结合联系小区内外的车行道,使它平缓的通过沿街商铺,再以不超过8%的坡道通往小区内部。
小区内部以东西景观主轴线为重心,体现较之对称且互为组团,多层结合小高层与高层分片区的布局形式。主入口结合主轴线,以折线踏步消化建筑高差,辅以景观植被,使整个小区入口气势磅礴,增强项目对城市的形象感。加大占地的多层片区几乎占据整体小区,视线的最后形成两排各四栋“一”字型板式二类高层及一类高层,形成从低到高迎面而来的建筑形象。由主轴线向两边脱开进深到70多米,且较为对称布置的多层片区自然围合成一块集中景观中庭,多层组团之间,拼接成“L”形或者“一字”形的建筑体相互组合、错落布置,形成各自相对围合的组团形式。整体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更通透,中庭内部空间自身也更为疏朗。满足城市主干道要求的通透开敞空间及视线通廊要求,城市天际线呈现相对对称又高低错落,营造山脉形式,做到“显山绿水”。.
整个小区充分利用建筑吊层、场地放坡等手法,减少地形高差的影响。尊重原有地形,避免土石方大开挖。在形成完整中间庭院景观的同时,亦避免高大挡墙的出现。从西到东,整个布局成前低后高的态势,更佳的凸显富有层次的天际轮廓线。既然如此,对车库的设计,遵循固有原则,同样在原始地貌基础上,采用放坡的形式,把多层区的车库与沿街第三层的车库串联起来,与高层区的车库彼此独立。满足95%的住户直接进出车库以及100%的地下停车,提升人性化设计的同时,也满足地面局促场地的景观层次不被破坏。
景观立足于新式园林之意境的设计概念,将建筑群体同户外空间有层次及有机地相结合;集中景观庭院的出现,更好的能通过植物和景观的多样性营造出现代而充满意境的生态气氛。主干道两旁种植整齐长绿大树,使主干道形成绿带效果,西侧、南部主干道边大面积斜坡绿化,提升小区高度的同时丰富生活的趣味性。建筑旁及用地内有充足的绿化,和适当的水景。简洁明快挺拔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打造高品质的住宅生活小区。
不难发现,场地的地形环境影响着建筑的总体布局,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建筑物虽在场地中处于控制与支配的地位,但其他要素常常围绕建筑物进行。利用组织好场地与建筑物的联系,是影响整个设计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