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景观部 范瑜
1 项目概况
遵义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中国西部的重镇之一,贵州省第二大城市。 三岔镇位于遵义市遵义县东南部,距离县城南白镇7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20公里。三岔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湿候区,雨热同季,海拔多在850—950之间,以谷地丘陵为主要地貌,极利于各类农作物及经果林木的生长。本项目基地位于三岔镇烂碑堰水库区域,地势随山体连绵起伏,周边环境优美宜人,空气清新,动植物资源丰富,极为符合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的开发利用条件。
2 现状分析
现状场地中心约有280亩左右的自然水体,即烂碑堰水库。水体由东南方向延伸至西北从而贯穿于整个场地之中,其水体性质为灌溉水源。水体周边地势呈小型丘陵状, 基地植被资源以及水资源丰富,农田层次较为明显,但都大部分处于沟谷带,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却增加了施工建设的难度,茂密的林区在景观感受上过于单调,缺乏变化。设计时在不破坏现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塑造,针对密林与沟谷区我们将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展现更好的景观层次风貌。
3 可开发资源
文化:尖山飞来寺位于遵义县三岔镇北面,交通便捷,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尖山飞来寺山脚下便是烂碑堰水库,尖山飞来寺傍水而居,浑然天成的地里环境使得该处佛教文化、旅游文化氛围浓厚。尖山飞来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已成了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山下的烂碑堰水库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山间,通过将佛教文化引入规划场地之中,深入挖掘场地的文化价值,并从当地民俗文化着手,开发打造属于该区域独特深刻的文化印记。
自然:烂碑堰水库四周植被保存完好,林间小道曲径通幽。主要有松树、柏树、青岗树等。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水库周边还发展了杨梅、梨等经果林,水库四周绿树成荫。随着生态的不断改善,水库里已繁衍生息了成群结对的野鸭,水库边的松树林里,白鹭成群,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烂碑堰水库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使场地蕴涵了无穷的活力。
特色产品:辣椒、烟草、香葱为三岔镇三大特色农产品,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的优势,为以其为原料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带来良好支撑。现目前,三岔镇以香葱、辣椒、烤烟三大农产品为核心,已发展了一批具有丰富而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种植基地。在本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应将三岔镇的拳头产品纳为场地规划内容的重要元素,打造集农业技术开发、特色农产品展示、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
4 项目定位
从客户需求出发,本项目是一个以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度假胜地为目的,以打造户外休闲和特色观光农业为依托,同时以旅游度假别墅销售、酒店会所经营与地产增值为盈利组合的旅游地产项目。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优势产品,寻求“错位发展”,打造人工旅游资源,如休闲观光农业、主题乐园、养老产品等,创造全新概念,打造该地区域内独一无二的旅游度假景观。
本项目所面向的消费群主要有两种类型:最终消费者,包括临时居住或长期居住的客户,这些目标客户对项目的不同要求正是本项目所有定位的根本出发点。适合开发休闲度假项目和第二居所。
5 设计思想与原则
本案的设计思想源自对烂碑堰场地内原始植被、宁静的水面、弥漫着负氧离子的田园生活的领悟,朴实的场地、似曾相识的乡景画面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归属感,故在此次规划设计中采用“田园、故乡、健康、景观”的设计主题。结合高效环保的生态手法进行场地的适度改造,还原人们心中那一片唯美悠闲的故乡净土,采用有机生态的方式使场地中的人们可以与土地、与四季同生共戚,唤起人们的对乡村新景观的认知,身临其境深刻地感触时节更迭的脚步,让人们拥有一种全新的健康舒适的度假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整个水库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将区域内自然山水、农田、林地、坑塘湿地和周边其他公共绿地等开放空间系统整合为一体的绿色网络,分层地构建,强调系统性与完整性。因此,在秉承“系统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地方性、文化性”五大原则下,把烂碑堰水库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相结合起来。
6 总体布局
在景区的整体设计中,根据场地现状因素和与周边地块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将该项目分为几个大的功能片区分层展开设计,即入口仿古商业区、禅意养生休闲区、山水田园居住区、农业科普观光区、文化体验活动区。其中,以烂碑堰水库水域为核心区域,景区分层布置形成相连续的功能片区。在景区内中部片区环境优美,水体资源丰富,布局时利用现有的山体林地资源和规划建设的观水视线资源修建旅游度假地产;主入口和次入口紧邻城市主干道,作为该项目的形象展示区,将 由仿古商业片区和文化广场作为外部进入旅游度假区的过渡区域。其间整个场地利用生态酒店、养生会所、商业配套、禅文化交流中心、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蔬果采摘园、亲水活动空间、动植物观赏等主题内容形成完善的旅游休闲度假系统。
7景观营造
入口仿古商业区域
主入口仿古商业片区作为整个烂碑堰旅游度假区的入口展示区域,紧邻城市主干道,是由外部进入旅游度假区的过渡区域。该片区功能定位明确,既有与场地相呼应的入口广场,满足了人流活动的集散要求,同时紧邻入口广场的仿古街提供 附属商业,场内通过细致的景观打造,突出和带动整个景区内的人气与氛围。
农业科普观光区域
农业科普观光区位于次入口的西侧区域,现状拥有茂密的山林和大片田地,通过对交通的组织和农田的合理利用,可将此处打造为具有本地特色的集农业休闲观光和农业科普示范为一体的景观区。
场地内设置农作体验区、科普教育基地、生态大棚、农技加工坊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作体验区提供场所让人们亲自学习和体验农耕的乐趣;科普教育基地向人们展示不同农业知识,并提供农业技术与知识交流的场所;生态大棚可种植时令性水果,如草莓等,利用采摘水果的活动提升场地收入和人气,增加乡村旅游的活动类型,同时也是生态大棚技术的展示区域;农技加工坊可为香葱、烟草、辣椒等农产品加工制作,既是生产加工坊,也是对外展示区和商业性质的推销平台。
文化体验活动区域
文化体验活动区包括次入口的东侧区域和次入口文化广场。东侧现状基地内拥有一处梨园,且森林植被茂密,农田面积广阔,为打造原生态的果林田园景观奠定了基础,次入口临近城市道路,交通便利,人群可达性强,可设置户外场地供人们活动参与。从游客的活动需求出发,临水与东侧区域场地内设置有生态湿地展示区、果蔬加工坊、民俗村、农夫课堂、水果采摘园、开心农场、河滩亲子乐园和家庭乐园等,面向青少年和家庭团体性质消费者,主要提供一处集中可供亲友、家庭整体参与的体验活动场所,场地内配套有家庭乐园等;次入口广场由农耕文化示范街构成,两侧为自然植被,其后为动步公园和生态运动场,集健身、儿童乐园、户外运动为一体的活动区。
8 建筑模式
由于开发区域内环境优美,水体资源丰富,故布局时利用现有的山体林地资源和规划建设的观水视线资源,因地制宜,在山与水之间修建旅游度假房屋。在森林植被丰富,地势较高,可高处观水的坡地片区修建“候鸟型”主题度假别屋,即分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租房度假,加大了观景视线的范围,同时又保证了幽静的居住环境;在临近水域、观景视线较好和地势较舒缓的地带布置了供长期居住的度假房屋类型,如养老地产、固定房产购买、庄园式住宅等等,既保证了每个组团的独立性便于管理和设施配套,并在建筑周边为每户人家提供可自由支配的土地进行自耕自种,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居;同时,在局部靠近景区内主道路的区域还布置有高低错落有致的商住结合的民居建筑,底层为商业,上层为住宅,丰富了该区域的经济模式,使整个场所真正形成“旅+业+居”完美结合的旅游度假功能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