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部:李建姝
“文化作为一种异度空间,其思想领域也许受更多人遵从,但当它以某种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它却总是自私的,更有一些阶级意味,亦或它最好就是自私的。”
1 引言
文化总是以其特殊的方式将不同的人群联系起来,它使这些人在某种类似或者近乎相同的空间中生存并“团结”起来共同创造和发扬这个空间所处的环境、交往、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最终形成各自独立的不同空间模式和领域。而支撑这种空间存在至今的往往是可以被更多人认同和感知的人们内心潜意识的文化思想境界,也许我们不能像专业人士那样将它表述出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而且起主导地位。那些被翻译出来的各种文化形式往往被自私的占有,然后再在现今社会因强大的利益驱使而高调的反映在城市空间中的各个角落,甚至促成一种另类阶级的产生或是某种文化形式归属感的争夺战。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空间层次?也许我们现在已经把更多的精力停留在对于表面形式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对各种真实而本质上的文化地理空间进行深度感知,来释放我们文化地理的真正内涵,那才是值得我们维护和发展的。
2 文化感知
文化地理学范畴包括地理图景,文学与媒体,他者与自我和与经济有关的文化图景等等,在此我们逐一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并最终从中得到启发。
2.1地理图景感知
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个区域都是一枚反映本地区民族的徽章”。从这句话的理解似乎言者更看重了一个区域本身区别于他者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对于区域的真实反应应该由这一地区的地理景观特色和文化,饮食、穿衣等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还有肤色、长相等一切来共同体现。比如外地的火锅不能成为一种当地文化是因为它没有放到一个像重庆这样的整体文化地理空间中而使它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景象和意义以及它已被定义为重庆特色。但是整体的考虑又似乎会让地区的各种特有文化变得不那么突出而显得模糊,这就是我觉得矛盾的地方。到底是融合还是分离,难道只能靠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名称并加以带有极强经济目的的宣传或者一个名份上的归属才能得以维系各个地区的文化地理空间?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是否也与文化形式的广泛传播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某些文化形式的广泛传播给文化的地区属性造成了威胁,而使地方特色趋同化,或许文化的形式就应该是自私的。
2.2 文学与媒体领域感知
文学和媒体总是跨越时空的给与我们以真是影响的想象与再现,但他们总是因为自身的某一艺术效果和美感将这种地域风貌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或者爆发力。那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记忆场景的选择性放大,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却总是刺激和膨胀人们对于这种接近静态的场景的想象力,让人们出现一边倒的错误认识和理解——某个地方或者城市都是什么样的。而对文学与媒体的真实理解是他提供了许多吸引我们去亲身感受各种文化地理魅力的理由和目录,促使我们增加了亲身感受他们的概率,而不是让我们只停留在那些静态的回忆或者某一个非人视的角度而已。
2.3 他者与自我的感知
空间对于定义“其他”群体起着关键作用,在被称作“他者化”的过程中,“自我”和“他者”的特性以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建立了起来。“自我”总是在价值上得到了积极的肯定,而且他们的选择性倾向总是指那些好的特征。西方人有一种种族优越感,他们总是强调自己不站在任何立场上阐述任何观点,而这往往就意味着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阐述观点,因此所谓的“客观知识”总是由于充满了种族等级思想而令人困惑。
对此让人想到了现实中我们中国的建筑与规划现状,我们总是要求建筑师和规划师做出中国传统的国际化风格,这种风格看似将外来风格排斥在外作为“他者”,但此种要求下我们所构想的风格是否总是带有强烈的西方建筑形式与思潮,甚至这种思想已经凌驾于传统之上?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现在的人已经更加喜欢看外国的大片,向往西方的那种影视和文学作品上出现的美好的城市图景剪辑,这是否也是国人已经适应了自己被西方“他者化”而去努力成为其中之一的一种反映,而我们对于建筑的要求是更偏重于西方化的,而只是更多的人还打着要求传统的幌子去批评建筑师的迎合而显得自己更加有涵养?我们为何不能理解我们不能被世界更准确的说是被西方所承认,完全是因为我们被“他者化”所造成的呢?
我们的传统的物质和为物质文化遗产在他们内心深处是令人敬畏和极其遥不可及的,只是西方人不愿意承认而已,但是好与不好,残忍的掠夺式侵略和圆明园的焚烧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西方的经济与物质财富的匮乏导致他们只能用简洁的现代主义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同时追求几何形体上的美感而批判装饰。这与我国的建筑和艺术形式完全是相反的。大屋顶从来不被更多的国人接受,但是在西方“断裂的山花”却是被西方人在后现代主义时代赞美和倡导的,我们完全抱着和西方人相反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后现代主义”传统。其实仔细思考,我们的菊儿胡同仍然没有被西方认可,而梦露大厦却被誉为一个中国建筑界的划时代事件而大起波澜,这不就是一种“他者化”和被归为“其中之一”的最好例证吗?
2.4 与经济有关的文化图景感知
现代以钢铁和玻璃所维和起来的商品交易空间给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消费,它模糊了消费与休闲之间的界限。比如对于一个经常出没商场的少年,商场代替了家和教堂成为新的仪式和意义中心。而花园式的设计思想表明了商场本身是相对封闭的安全空间,成为城市的一个安全港。
而对于此种集中、透明而炫目的空间——商场与橱窗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极富刺激,它总是将商品本身的属性以其虚假的集中性魅力与奢华来引诱人们的眼光并同时激起人们的占有欲,使人们生活中的购买空间变得直接而看似极具效率,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人们行走和发现生活中真实美的机遇、方式和时间,进而使人们的生活在更多的时间里变得枯燥和乏味。但它的公共广场空间和一些灰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活动表演空间,也给更多的人以自由展示的舞台(更多的是年轻人),这也是它进步的一方面。
与经济有关的文化图景还有传统形式和工作模式。传统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些被看成是传统的东西也会受到当代潮流的激发,重新显示出它不同的价值,各种各样的传统形式在受到利益驱使的情况下被重新包装和买卖,越来越多的人把文化作为换取经济财富的手段,而我觉得这些手段只能使形式上的无方向性的发展,对于思想层面上的延续却逐渐消隐。而对于工作本身来说,它本身就隐含着一种文化和在一种生活方式,它在整个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这其中不能排除任何阶级性质的东西,因为这是到平等的一个过渡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与经济的现实关系,让人想到了旅游开发。旅游行业可以被视为保护传统村落等一些较为弱势的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不生态的旅游开发也导致了我们由于利益刺激而迎合世俗的喜好,使文化结构破坏,但如果不是如此,也许就会变为高楼林立的场景,我们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来延续传统。我们所要维护和发展的文化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一种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形式上的无限制拼凑和复制?当我们在和别人争夺端午节这个节日到底隶属于谁的时候是否想到它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那种更为重要的文化氛围已经逐渐退却——气之不存,有物何为?
2.5 民族、家乡与杂居世界的文化遗产
文化、区域(可理解为狭义的“家乡”)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与一个区域相关联而该区域与一个民族相关联,这是一种循环的逻辑关系。由此,一个人隶属于某个区域的权利可以看作是依赖于对文化的所有权,而文化也可以用来识别区域,我不知是否可以将文化的这种特性定义为文化的“自私性”,这并不是一种批判,反而是我认为所应该倡导的。因为民族特征常常依赖于一个共享的人文历史,把它作为人民共同特征和明确特点的基础,并且一系列文化形式和进程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景观,他们正以一种特有地区联合方式结合起来。如果这种人文历史过于广泛化,那么势必很容易带来民族特征的趋同化,那也就无所谓特色了。
但是从文化的本质来考虑,文化不再被看做是物质和符号活动的结果,而是那些活动产生的原因——行为表层后面隐藏着的实质。因为文化并不仅仅由他们的内在来确定,他们由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构成方式来确定。比如剪纸,在陕北剪纸作为一种当地文化反映在文化内涵上就是人们借这种艺术化的创作形式来庆祝各种节日的喜气,同时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而这种价值观是对内心与现实世界中反差的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乐观和满足。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对剪纸夸大式的宣扬和对这种传统形式的买卖却完全曲解了这种真实的含义,他们表现为一种对艺术成就的大肆宣扬和对财富的渴求,而两者其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合并为竭力将传统形式直接或间接转化为金钱的一种遮遮掩掩的手段。在这种模式发展下现在还导致了剪纸这种传统形式的机械化生产模式,甚至废弃了手工艺这种纯艺术形式上的作为,而这不光是剪纸,它似乎也已成为一个危险的文化走势。
2.6 从对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理解到建筑文化性思索
也许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在各方面发展缓慢到底是何原因,特别是在设计领域需要我们融入创新和时代脉络的想象空间中,我们到底缺乏的是什么?借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杨宇振教授在今年2011年成都双年展上所提出的论点来讨论,因为没有听的太准确,所以大意是:我驾驶着一辆车行驶在马路上,尽管前面是一个悬崖,而我们还总是在要求对去汽车的控制更加精准,速度更快,这又有什么用呢?归咎于一点,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因为我们在试图用西方严谨的数字考究下所带来的原始几何美学来创造我们的传统,而这却完全是与我们的传统思想相背离的。
西方的那种数字的模式所带来的严谨的几何图形在我看来它意在创造一个有序的形体来抗击自然界看似无规律的组成,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就是征服,这就是他们文化的根源。然而我们的传统建筑艺术往往体现为一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没有特别固定的整体模式和整体数的比例关系,它完全取决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服从于自然融于自然的。我们在与我们传统思想模式相反的道路上不断的加速,其结果不言而喻。也许我们缺乏的就是停下脚步来对我们传统文化做深刻的研究进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同时对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敏锐的观察并作出恰当的回应。
3 总结
文化的思想本质似乎已不再被大多数人创造和延续,而只是用它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形式作为一种区别于他人的身份特征,更准确地说或许是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更或成为一种无形的阶级,一种标记。也许延续下去传统就只能消亡于历史的悠久当中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段闲谈或戏剧化的评书而已。而在当今文化的真正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研究。但是也许在中国这个七嘴八舌的社会,我们城市与建筑领域应该多去重视对于真正的建筑与城市学者与研究者的贡献,只有他们的研究理论也许才具有说服力和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只有他们才会真正执着的以历史的延续性为出发点来真正理解和研究历史,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指导实践,因为一切动人的思想与形式都来自于历史,历史是文化和各种文化构建关联的集合体,只有紧跟自己历史的脚步才可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延伸。
文化在不断发展,我们也要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经济时代不断感知并对此不断做出回应,也许我们今后面临的巨大问题总是在如何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而经济的决定权往往由政治直接支配,最终就会演变为一个文化与政治态度的博弈,而在其中可以改变不良结果产生的建筑师和学者地位的提升的关键就是一种真正的能力的认同感,简单的讲就是信任。而这种能力上的信任完全要依靠我们自己对文化的认识和运用的修为和作为。
